南京政协
用户名
密 码
标准版
个人主页
登录
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推动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助推全市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25-07-07]   本文已被浏览过: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次   字号:

市政协常委、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主任孙小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

60万农民工是我市百万建筑工人的主力军,长期以来在传统建筑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加快,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和发展空间面临挑战。一是高龄化加速。46岁以上工人占比达57%,瓦工、抹灰工等重体力工种尤为严重,青年(≤35岁)年流失率超12%(转向外卖、快递等行业);二是技能断层显著,仅6%的工人接受过智能设备操作培训(如放线机器人、BIM手持终端),72%的工人仍依赖“师徒制”传统技能传承;三是安全事故率(含高处坠落、机械伤害、坍塌三类主要事故)没有明显下降,农民工生产、生活质量提升不明显。如何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让农民工更好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助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道现实课题。

推动农民工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型,不断推进机器人操作员占比上升、青年工人占比上升、培训数字化覆盖上升和安全事故率下降,促进建筑业转型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行业和个人的双重发力。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开展技术创新。鼓励领军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促进建筑业整体水平提升。建立全市建筑机器人应用清单和应用场景,实施“机器人友好型”工地改造。在重大项目中建设“数字建造创新工场”,开发适老化智能装备、外骨骼设备,推广3D打印、砌筑、粉刷、安装、焊接、拆除、检测等各种类型机器人技术应用,逐步实现30%工序机器人替代。建立全市建筑机器人研发、应用共享平台,降低建筑机器人开发和使用成本。

二是完善智能培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校为基础,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工会参与的技能培养体系。新增“建筑机器人运维工程师”等新工种认证,将BIM模型解读能力纳入砌筑工等传统工种考核。设立产业工人转型基金,建立智能培训网络,包括1个市级建筑产业工人数字大脑,机器人操作、装配式培训、安全仿真3个实训基地和若干个企业级搭载AR眼镜培训车的“移动技能站”。推广“AI师傅”系统,为每个班组配备AI教练终端,对高龄工人,开展“机器人辅助操作”转型培训,对青年工人,强制要求参与“智能建造微证书”计划。

三是强化安全保障。系统部署建筑机器人矩阵,逐步实现高危岗位机器人替代率超50%,劳动生产率提升35%,为建筑业转型升级提供硬核支撑。推广AI智能安全员系统监控,智能识别各类不安全行为。建立全市建筑工人数字画像平台,对用工企业实行“年龄结构预警机制”,动态监测年龄、技能、健康数据。强制年龄分层,对50岁以上工人禁止从事高空、深基坑等高风险作业,转岗为机器人巡检员,实现技能转型和再就业。推广外骨骼设备,对重体力劳动工人减轻负担并进行技术保护。

四是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利用主流媒体、自媒体等传播渠道,加大反映建筑产业工人风貌的文化作品的传播力度,营造崇尚劳模、尊重劳动、尊崇工匠的社会氛围。聚焦“人机协同”转型,在保留传统工匠的同时,开展人机协作典范工匠的评选,示范引领建筑工人从“体力型”向“技术型+智能型”转变,用建筑黑科技吸引更多年轻工人加入建筑行业,为全国超大型城市提供转型样本。

下一篇: 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攻坚 赋能南京高质量发展
[关闭窗口]
南京政协
南京市政协 主办单位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
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中心 支持单位
苏ICP备05004952号-7
您是第 显示网站总访问量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