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常委、南京都市圈消防与防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陶勇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产业格局,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抢占先机、引领创新,是各城市共同面临的课题。南京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近年来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新、智、趣、暖”四大维度全面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逐步构建起独特的竞争优势。以下从南京的实践路径、核心优势、区域协同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南京的逆袭路径:以“AI+”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布局
1. 夯实基础:算力与数据双轮驱动
南京已建成4个智能算力中心,算力规模超2000PFLOPS(FP16),位居长三角前列。麒麟智算中心二期算力达1800Pops,成为全国产化智算标杆。
依托江苏省数据集团、医保数据赋能实验室等平台,南京整合全省公共数据资源,构建“大模型工厂”,推动数据要素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
2. 产业集聚:打造长三角“AI+”高地
南京建邺作为核心承载区之一,集聚百川智能、江苏省数据集团等头部企业,形成“金融+AI”双轮驱动的产业格局。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超600亿元,占GDP比重超50%。
南京栖霞区中国(南京)智谷、江北新区等园区聚焦AI芯片、智能驾驶、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
3. 场景赋能:千行百业的智能化升级
在医疗领域,百川智能医生大模型为基层医疗提供7×24小时智能辅助;在交通领域,全空间无人科技岛实现“水陆空天”一体化交通体系。文旅场景中,AI技术复现金陵历史风貌,民乐版《上春山》等文化IP吸引游客1.67亿人次。
二、南京的核心优势:科教资源与创新生态
1. 科教资源雄厚
南京拥有53所高校,省委、省政府近期宣布设立30所人工智能学院,9个“双一流”学科与AI相关,周志华教授团队等顶尖科研力量为技术突破提供支撑。
新型研发机构与龙头企业联合攻关,如后摩智能研发存算一体芯片突破算力瓶颈,赋能智能驾驶场景。
2. 政策与生态协同
出台《南京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通过“模数券”支持企业使用高质量数据集和算力,开放超400个数字应用场景。
构建“人工智能+”创新创业联合体,联动华为云、魔搭社区等平台,孵化垂直行业大模型。
三、长三角协同:共建“AI共同体”
1. 算力与数据共享网络
南京提出构建长三角“算力一张网”,与上海、杭州、合肥联动布局智能算力资源池,推动跨区域算力调度与数据流通。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共享九城创新资源,试点“科技创新券”跨省购买技术服务。
2. 产业链互补与场景联动
南京软件谷、中国药谷与上海张江、杭州“视谷”、合肥“声谷”形成错位发展,南京聚焦“AI+金融”“AI+制造”“AI+医药医疗”,上海强化底层技术研发,杭州深耕电商与消费场景,合肥布局智能语音。
共同推进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新兴产业,如南京无人机“2分钟消防圈”与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协同创新。
3. 创新生态共建
成立长三角AI产业联盟,搭建技术攻关联合体,推动“链主企业+高校+实验室”协同模式,解决共性技术难题。
南京牵头举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论坛,吸引全国智库与企业共商标准制定与伦理治理。
四、未来展望:从“跟跑”到“领跑”
1. 技术突破:加快大模型研发与国产化替代,重点攻关智能芯片、算法框架等“卡脖子”领域。
2. 应用深化:拓展“AI+”至农业、能源等新场景,2026年实现智能算力超6000PFLOPS,培育超千个示范项目。
3. 生态优化:完善数据安全与伦理规范,设立长三角AI伦理委员会,确保技术可控可信。
南京将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依托科教资源、产业基础与场景优势,打造长三角“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我们期待与沪苏浙皖兄弟城市携手,共建开放共享的AI生态,让技术之光照亮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