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常委、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人文学院方芳
全国两会明确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为南京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南京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拥有53所高校、80多万在校大学生和众多国家级科研平台,科教资源富集度位居全国前列,但在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方面仍存在不足。当前,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未来产业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焦点,南京在这些领域虽有一定基础,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据统计,尽管南京在科技成果产出上表现突出,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约30%,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生态不够完善等。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培育未来产业新业态,已成为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加快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未来产业新业态,既是南京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 优化科技+产业创新生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技术入股、专利许可等方式与企业合作,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加强科技金融支持,设立未来产业发展基金,为初创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保障。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科技金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未来产业投资。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2.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未来产业龙头企业
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设立中小企业创新专项基金,支持其参与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龙头企业。
3. 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打造未来产业集聚区
推动南京与周边城市在产业规划、资源共享、政策协同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区域创新共同体。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推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建设未来产业特色园区,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和创新资源集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重点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生物医药谷、新能源产业基地等载体,形成“一区一特色”的产业布局。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协同联动,推动未来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4. 加强人才引育,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实施未来产业人才专项计划,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设立“未来产业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为高端人才提供住房、医疗、教育等配套服务。推动产教融合,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未来产业学院,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鼓励高校开设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未来产业相关专业,与企业联合开展定向培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探索“科技人才持股计划”,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培育“科技+产业”融合新业态,是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加强前沿技术布局、优化创新生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区域协同机制和加强人才引育,南京有望在未来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为全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贡献“南京智慧”和“南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