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常委、紫悦零碳(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春英
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是培育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传统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今年以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国办《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等法规、政策相继出台,要求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估、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体系,“双碳”工作正加速向规范化、专业化、产业化的方向纵深发展,对企业开展碳减排、参与碳市场交易提出了更加明确、细致的要求。
南京市碳管理工作特点鲜明、任务艰巨,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值得瞩目。一方面,南京市全社会碳排放集中度较高。受全市产业结构影响,全市高排放行业以钢铁、石化、化工为主,企业碳减排工作重点和抓手明确,培育双碳转型示范企业项目优势显著。另一方面,高碳排放“八大行业”南京集中在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全市企业主体参与碳市场交易、碳资产流线清晰。同时,江宁开发区获首批国家级碳达峰建设试点园区,为全市塑造“双碳”发展典型样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参考。
基于上述特点,在全市范围内培育碳管理转型示范企业,全面推广企业“双碳”管理工具箱,是有效赋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推动全市走好碳达峰碳中和产业路径的重要方式。一系列碳管理工具,能够帮助企业理清碳管理思路,摸清碳家底,走好转型发展道路。
企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经历六个主要阶段,包括:(1)建立碳管理体系,打好企业碳管理思路基础。(2)盘查组织碳排放、产品碳足迹,摸清企业碳家底。(3)开展碳核查和国际认证,塑造碳管理对外形象。(4)实施减源增汇碳减排项目,推动碳排放双控稳步实现。(5)以碳足迹为抓手,构建绿色供应链,带动上下游协同式减排。(6)推进碳中和,实现企业温室气体管理最高阶段。
在碳管理和碳披露层面,企业可采用的碳管理工具包括:(1)标准化碳管理体系和数字化碳管理平台,从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管理、碳中和管理四个维度,全面理清企业碳管理标准化流程和规范。(2)组织碳排放量国际认证,能够有效满足企业近期绿色供应链、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需求。(3)产品碳足迹、碳标签和绿色供应链,通过核算产品碳足迹,带动上下游碳核算和碳减排,并以碳标签形式推广应用。(4)编制并披露ESG报告,全面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实现价值,并结合ESG信用评级等衍生工具,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在碳资产开发交易层面,企业可采用的碳管理工具包括:(1)开发CCER项目,结合国家公布的方法学,有效补偿企业碳减排额外成本投入。(2)开发VCS、CDM、GS等国际碳资产管理工具,对暂无CCER方法学支持的自愿减排项目,实现碳减排经济价值最大化。(3)开展绿证签发和交易、抵消工作,运用政策支持工具,对已投入运营的新能源发电项目给予帮助。
在碳减排和碳中和层面,企业可采用的碳管理工具包括:(1)投资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实施能源替代和低碳化技改战略,全面推进生产经营使用的传统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清洁能源转移。(2)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结合生产实际有序增加碳移除量。(3)参与生态碳汇开发,实现企业碳排放的生态抵消,最终实现企业碳中和。
上述工具箱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应对碳管理风险、抓住碳市场机遇,赋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帮助传统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