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市委
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我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明确,要抢占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六个未来产业新赛道。但打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还存在以下挑战。
一、赛道突破口还需持续挖掘。2023年全市未来产业业务收入超1920亿元,同比增长28%,但总体仍是“广撒网”状态。由于六大赛道的技术发展、产业成熟、市场竞争程度不一,业务收入存在较大差异,最高的元宇宙产业达到987.2亿元,较低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因与细胞产业分别为40亿元、47.5亿元,产业和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
二、核心竞争力还需持续锻造。我市未来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还不够突出,本土领军企业和头部产品较为缺乏。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为例,总体发展水平虽已位居第一方阵,发布了20多个大模型产品,但在国家网信办4月份公布的117个通过备案的大模型中,仅有华为软件的1个上榜,之后虽又有2个通过备案,但与先进城市仍有较大差距。
三、产业生态圈还需持续构建。在基础设施上,算力资源建设使用还不均衡,目前全市算力规模虽已超2000P,但供给优势在减弱,且本土算力产业链企业的规模和集聚能力还不够强。在政策环境上,项目落地还有客观瓶颈,金融支持还需更大担当,人才政策还要更加精准。在区域协同上,长三角数个城市的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竞大于合,南京都市圈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合力有限。
未来产业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既需要长期的技术和市场积累,也依赖政府的产业引导。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强谋划部署,使南京未来产业发展能够顺利抢占新赛道。
一、立足精细化寻找风口。一是强化技术预见。加强与顶尖智库、在地高校、龙头企业交流合作,做好产业发展趋势研判。紧密跟进技术演进和市场发展方向,适时调整“6”项细分目标,及时外延“X”的新兴领域。二是强化招投效能。培养专业化产业招商人才队伍,聘请企业家作为招商顾问,用好专业机构等市场化力量,确保投资决策理性。三是强化项目牵引。以未来产业关键性技术、产品为标的,提炼若干科研任务,着力破解高校创新资源的统筹、调配难题,用好城市禀赋。
二、立足差异化彰显特色。一是注重产业地标。在未来网络、医疗大数据、智能电网等细分产业中,梳理具备领军能力的领域,着重打造全国单项冠军,铸造标志性的本土领军企业和头部产品。二是注重机制首创。充分运用自贸区和相关试点、试验的制度创新优势,在产业选育、主体培育、人才引育等方面大胆创新,营造包容审慎的发展环境,积累未来产业发展的南京经验。三是注重场景优势。加强未来产业与我市优势产业集群、传统支柱产业、城市公共服务的结合,如强化人工智能、元宇宙在智能电网、石化、钢铁、“我的南京”等产业和平台中的应用,确保“政府侧”场景资源为未来产业预留应用空间。
三、立足协同化提升效能。一是促进创新基建。加快完善城市算力网,有效降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算力价格和使用门槛。加快建设专业化、市场化的未来产业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推动科研与成果转化贯通有力。二是促进政策合力。加强市级统筹,努力破解土地等资源和刚性红线限制。完善金融服务供给,持续壮大耐心资本。推进重点人才计划,支持企业向在宁高校定制人才。三是促进区域协同。积极寻求长三角、省内区域统筹,推动未来产业一体化、差异化高质量发展。培育都市圈未来产业生态,整体提升未来产业布局和承接能力,打造未来产业发展集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