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上午,市政协副主席吴卫国督办“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的建议”重点民生微提案。市政协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孙宁参加督办活动,市政协提案委主任赵荣富主持协商座谈会。
吴卫国副主席一行首先来到大石桥社区尖角营3幢2单元105郇玉兰老人家里,郇玉兰老人独自居住在尖角营小区,6年前由于突发脑梗,导致行动非常困难,为此,玄武区民政局免费为郇玉兰老人的家进行了家庭适老化改造,各类集成线上预约、监测报警、紧急救助、在线诊疗等作用的适老化智能设备,不仅可以为老人提供预约上门养老服务,还能提供全天实时智能照护服务。
随后,吴卫国副主席一行来到玄武区新街口街道悦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服务中心可以看到,养老机构可以24小时接收居家老人通过摄像头、一键呼叫器、烟雾感应器、智能床垫、智能机器人等十余款智能设备传递出的报警信息、生命体征监测、远程就医等信息,进而及时满足老人个性化的需求。据了解,我市已累计完成对42834万户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相关费用由政府补贴,并结合实际需求,逐年提高改造标准,优化基础设施改造内容,切实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督办座谈会上,提案人姜玲委员简要的介绍了提案提出背景,并提议开展小区物业用房适老化应用探索,市民政局、市医保局、承办单位对提案办理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答复和说明。
吴卫国副主席充分肯定了我市养老工作的成绩,他说,“有爱无类、有爱无碍”是对老年人最好的关怀和尊重,进一步做好我市的养老工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做好“内外兼修”。目前,我市在室内适老化改造方面已经做的很好了,防摔倒、防磕碰、智能监测等措施都很到位,但是在小区、社区、城市绿地等室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设施的安装和运行还远远跟不上人民群众的需求,适老化改造要从“室内走到室外”,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更加绿色和便捷的生活。二要做到“软硬兼具”。适老化改造的“硬设施”提升了,服务的“软环境”也要跟得上,相较于装修性改造的一次性投入,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的细节服务提升显得迫在眉睫。要根据老年人的医学特征,提供好保健+护理+康复的个性化养老医疗服务;有关部门还应在网络应用、APP模式中推广“关怀版”“老年版”等服务,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让“银发族”享受更多数字时代带来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做好各类老年友善服务。三要坚持“统筹兼顾”。养老是一个全社会都要参与的事业,政府资金有限,不可能无限托底,要充分发扬中国传统“孝爱”文化中的共情作用,鼓励子女多关注老人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就着手适老化改造,“政府补贴一点 ,自己出一点,企业让利一点 ”,多方出力,让老人花较少的钱,享受到好的服务。四要努力“倍道兼行”。虽然适老化改造不能一蹴而就,但是还应该保持好加速度,目前的成绩和庞大的群体需求还是不能匹配的,南京老龄人口已经超过150万人,90%都是居家养老,空巢老人占比50%,独居老人占比10%,这些居家养老的老人中,居住在老旧小区的占比更是高达60%,因此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任务艰巨,刻不容缓。
市政协委员姜玲、李春英、王卫、查志伟,市民政局副局长陈芳、市医保局副局长陈滨、市财政局一级调研员张仲文、市卫健委一级调研员傅晓红参加今天的督办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