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工会界别
近年来,南京市总工会围绕“4266”产业体系建设,积极组织职工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激发产业工人在生产和劳动过程中的创新创造热情,推动生产技术优化改进、生产设备升级改造。但是,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差距,如:创新成果转化的配套服务措施还不到位,技术技能和企业生产的结合应用还不充分,技术创新革新的研究交流还不够紧密,新技术的运用服务机制还有待完善。
为此,建议从新技术转化、应用、融合、帮扶四个方面着手,推进新技术向现实新质生产力转化,助力南京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一、积极组织职工群众性创新活动,推动新技术成果在评比推广中“落地生根”。一是开展各类创新创造活动。大力开展以“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十大先进操作法、十大发明专利”认定为主要内容的“三个十大”、以“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建议”认定为主要内容的“五小”等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广大职工在工艺设备技术中找短板,在生产经营管理中补漏洞,因地制宜开展改革创新,集中力量发现、认定、打造一批切口小、落点准、见效快、解难点的技术创新、技能提效项目。二是加强职工创新成果转化推广。集中展示各类各级创新成果,做优南京职工创新成果品牌。积极向全国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大国工匠论坛申报推荐,推动南京新技术项目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获得意向性签约成果,形成“发现—认定—展示—签约—效益”生态链。
二、深化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促进新技术在生产场景中“拔节生长”。一是进一步做实做强竞赛覆盖基础。围绕全市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在巩固原有市区级大赛基础上,把大赛延伸到企业,将企业生产建设、技能比武一起纳入全市竞赛体系,激励和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二是进一步丰富确立竞赛内容场景。加强竞赛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结合度,凡是与新质生产力有关的竞赛项目都列入一级技能竞赛。争取在人工智能、芯片、生物医药等产业以及人工智能训练师、机器人运维员、生物医药分析师等多个新兴工种中做好布局。
三、深入拓展创新工作室体系建设,催生新技术在交流合作中“灌浆成熟”。一是推动创新工作室普遍建立。建立各级各类劳模工匠、职工创新工作室,把创新工作室建在生产一线、建在车间班组。以企业生产项目为驱动,发挥劳模工匠等骨干力量示范作用,聚集一批高技能人才和优秀职工。二是推动创新工作室形成矩阵。南京建有500多个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层次丰富,优势厚积。在此基础上,应通过产业链联结,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创新工作室联盟,激发不同领域的创新意识,整合不同行业的创新能力,推动解决产业链上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四、着力构建技术与企业合作生态,助力新技术在企业发展中“开花结果”。一是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促进劳模工匠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与中小微企业破解技术难题的需求精准对接,使劳模工匠的创新技术、创新经验在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换代的过程中实现现实转化。进一步扩大劳模工匠等高技能人才队伍指导库,向全市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广泛征集问题和需求,形成清单,因“企”施“服”,“一企一策”,向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攻关、工艺改进、成果转化等服务,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快工匠学院建设。在已建6所工匠学院的基础上,依托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扩容建设一批工匠学院,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把学校大量的技术专利、技术创新储备对接企业发展需求,打造新技术实践、调整、升级、转化的“快车道”,促进职教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布局形成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