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盟市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近年来,我市在未来产业的发展上,注重政策引导、创新驱动和应用牵引,出台《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壮大“2+6+6”创新型产业集群,在未来产业相关领域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和产业优势。然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产业所依赖的技术更具前沿性、产业化前景更不确定,但对经济发展的潜在推动力更强。布局未来产业是我们下好“先手棋”,争取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占得先机的必要之举。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未来产业规划。加强规划和统筹协调,细化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集聚资源,整合力量,综合资金、研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扶持措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助力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现有的一批成熟度高、转化可能性大的项目尽快孵化成型,已初步产业化的项目迅速成长壮大,推进创办一批未来产业企业,形成未来产业初步集群。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以及储能与氢能六个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强市区联动,完善招商地图,推进各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精准对接市级未来产业发展体系,实现全市“一盘棋”,高效集约,错位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市校合作机制。建议市校联合成立未来产业研究中心,解决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重点院校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和高精尖人才培养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取得突破成果,推动全流程创新链整合,营造促进知识流动、创意涌现的环境。落实市校签订的项目合作协议,促进相关配套政策加快落地。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深化高校与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的合作,面向未来产业相关领域推动设立创新创业扶持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创业孵化基金、产业基金,尽早抢占科研制高点和产业发展先机。
三、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作用。未来产业发展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国企加大投入。一是完善对国企的考核机制,增加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专利拥有数量、高技能人才占比等指标的考核权重。二是推动国企开展未来产业研究和谋划布局,支持国企与在宁高校共建,找准适合自身方向的未来产业赛道。三是完善投资风险管控标准,建立国企参与未来产业投资的免责机制。四是加大国企吸引高技能人才的支持力度,放宽薪酬限制,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充实我市创新人才储备,形成未来产业发展人才集聚高地。
四、进一步完善科研平台载体建设。在市级财政投入基础上,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举办成果推介展会,筹建一批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增加科研团队与本地企业对接机会,引导社会资本支持项目研发。组建多学科交叉团队,对未来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所急需的大科学装置的搭建给予专项支持。面向高校科技专家、科研人员放权赋能,支持相关未来产业学科领头人切实拥有技术路线决策权以及更大的科研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