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区政协
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去年,南京市发布《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六大专项行动计划》,明确了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内的六份专项行动计划。近日,又相继出台《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创新驱动、应用牵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南京市是工信部批复建设的全国第9个、江苏唯一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拥有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良好条件和广阔前景。以栖霞区为例,近年来坚持深耕人工智能产业,形成了“一谷、双核、多平台”的发展布局。一是打造产业集聚高地。引进地平线、极智嘉、科沃斯等一批国内人工智能领域优质企业,吸引出门问问、源驶科技等行业知名公司全国总部项目落户。今年1—5月,栖霞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收入50.57亿元,同比增长41.1%;集聚人工智能领域企业、研发机构近500家;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38家,累计认定康尼机电、高华科技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人工智能企业34家。二是先导区建设成果丰硕。集聚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欧洲科学院)院士等一批人工智能领军型人才和团队,打造中国(南京)智谷龙头方阵。三是开放创新成效明显。落地省人工智能学会、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持续优化全省唯一的南京新港人工智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成为长三角唯一DCMM评估机构;与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共建南京智谷人工智能研究院、与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姚期智院士团队共建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均处于业内领先水平。
现结合调查研究,围绕“深耕人工智能产业,助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提出几点意见建议:
一、引导企业“智改数转”。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要引导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与我市优势制造业深度融合,鼓励制造业企业和人工智能技术集成企业合作成立技术联盟,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抓手,促进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新手段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形成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的先导优势。
二、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针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建立优质项目储备库,吸引国内外知名人工智能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或地区性研发总部,着力研发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落地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三、打造应用场景示范。围绕“人工智能+”在各行业中的创新应用场景,重点挖掘、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重点应用场景,力争打造“标杆示范工程”,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模式。以典型智能场景带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培育形成一批拳头产品和特色创新型方案供应商。
四、搭建创新平台。依托高校和行业龙头企业,支持建设一批人工智能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平台等创新载体。联合国家级机构设立南京人工智能应用促进中心与应用创新基地,探索与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共建地方场景化试验验证环境,支持企业在公共服务平台上使用人工智能专业服务。
五、引育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南京丰富的科教资源,支持更多高校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及人工智能专业,探索构建“高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联动的人才需求对接和定向培养机制,“订单式”培养一批企业所需的人工智能产业复合型人才。把人工智能人才纳入重点人才引进目录,加强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需求预测,丰富引才模式,创新引才机制,实现高端人才精准引进,提升“产业链”和“人才链”联动提升的耦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