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南京市作为全国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加快推进南京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将为“2+2+2+X”创新型产业发展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目前,我市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已经全面展开,颇具成效。
我市产业数字化发展虽然具备总量规模大、产业配套能力强、市场需求前景广等优势,但是也面临不少挑战。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问题和挑战依旧复杂和严峻。
一是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弱。在中美摩擦的国际背景下,工业中间产品入宁成本大幅提高,一些关键技术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随时有“断链”风险。
二是公共服务配套不足,影响产业发展。缺少有效的供应链监测机制,对供应链各环节的管控、预警都偏弱,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三是产业数字化的科技创新活动分散且封闭,未能形成服务生态体系导致资源缺失与错配。在技术协同创新方面,企业在产品和工艺方面选择独立创新的比例远远大于合作创新,交流合作不足、各自为战。在要素协同方面,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全链路联动不够紧密,不足以支持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和关键技术突破。推进南京航天科工七零六所信创总部等15项产业链重大项目,以及工业互联网拟态边缘网关研制等9项国家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重点支持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设,尽快发挥紫金山实验室发布的“全球首个骨干网级可编程交换设备操作系统”和“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多云交换平台”等平台的产业支持作用。依托南京已有研究中心、创新服务中心、科研院所等,实现技术突破。精准遴选一批产业上下游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攻关需求,形成拟突破的重点产品和技术清单,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一批“卡脖子”短板问题。
2. 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建立健全供应链监测制度,政府与大企业合作建立生产资料供应数字化监测平台,打通交通、物流、经济、社会、生产、交易等多领域信息渠道。加强供应链法律服务,分类别、分等级对供应链相关企业展开标准化认定,为供应链相关企业提供法律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纠纷调解等服务。探索发展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加快产业资源虚拟化集聚、平台化运营和网络化协同,构建虚实结合的产业数字化新生态。
3. 健全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撑体系。制定一套能够支持南京大、中、小、微各类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撑体系,确保应上尽上,贯穿产业链全链条发展。积极动员和支持南京本地骨干龙头企业面向社会提供供应链管理先进技术、平台,充分释放数字化能力,带动行业供应链资源共享。推动先进制造企业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供应链协同,建立实时传导生产、物流、库存、销售等信息的供应链数字化协同平台,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采购、制造、物流一站式解决办法。
4. 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能力。支持南京头部企业主导行业协同,通过资源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机制带动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形成功能互补、协作紧密、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的产业配套能力,逐步形成富有生命力的行业生态。依托龙头企业建设科技创新社区,以“前孵化-孵化-加速产业化”的全孵化链条为主线,推动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组建联盟进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合作发起、共同投入、自主运作、成果共享、风险分担,着力解决影响产品性能、质量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