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特色优势逐步形成,与此同时,双循环关键堵点依然存在,我市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难点痛点问题依然突出:一是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率普遍只有10%左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落地在南京的仅有40%,高校科研院所占据了较大的市场空间,对于市场化创新要素易产生“挤出效应”;二是在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等领域仍然存在短板,供应链上游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问题较为突出,部分产业链供应链的可替代性较强;三是物流体系标准化程度不高,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航空运输能力不足,物流成本偏高,流通综合效率不高,物流枢纽服务能级不强;四是供给需求存在错位,居民消费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五是辐射功能发挥不够,人口基数、经济体量区域优势不明显。
针对以上情况,建议如下:
一、对标国际一流创新城市和地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共创沿沪宁合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示范带,创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在综合交通、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优势前沿交叉领域,布局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麒麟科技城、紫金山科技城等科技新城布局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焦关键技术、重点环节,对接高校院所,着力引进战略科学家团队,探索建设外籍人才、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和工作类居留许可“联审联检”窗口;继续实行市和区分级培育机制,促进产学研金深度融合。
二、聚焦关键技术、先进产品和标准场景应用,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南京系”领军型企业,支持行业头部企业进行并购重组,依托政府投资基金支持企业跨行业、跨领域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实施科技型企业“小升高”“高升规”计划,引导企业由单独打拼向抱团式发展转变;深入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行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以及“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充分发挥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两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培育形成未来产业集群。
三、聚焦消费供给质量,鼓励企业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多渠道扩大国际性、品质化、中高端消费品供给,支持“南京老字号”创新经营;促进传统商圈提档升级,培育建设新兴商圈,提升新街口等核心商圈和特色商业中心服务功能,布局建设国际化核心商圈、高端化商业中心、特色化商业街区;优化商贸营销和节庆活动审批流程,适当放宽临时性展销活动、外摆广告等限制,建立限上批零住餐企业新增入统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限上企业给予资金激励;积极争取建设大型免税购物中心和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提高国际消费便利度。
四、聚力构建“枢纽+通道+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提升空港、海港、高铁等现代化枢纽设施能级,推动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引导物流园区加强对城市货物种类、流量和流向的研究判断,构建跨区域、跨领域、泛产业联动的智慧物流园区体系;支持大型企业、金融机构设立物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通过多种途径建设筹措资金;依托运满满、福佑卡车等网络货运平台头部企业,推动业务数据转化为数字资产,打造物流互联网时代智慧物流生态体系。
五、深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对接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和现代金融、研发设计、高端中介服务等外溢功能;发挥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加快破解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同城化制度创新,构建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机制,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南京都市圈“东进”“西融”,密切与上海都市圈联动发展,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区城市间合作联动,建立城市间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共商共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