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开源已成为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创新的主导模式,全球97%的软件开发者和99%的企业都在使用开源软件,而99%的商业软件中含有开源组件,75%则直接由开源代码组成。南京是全国重要的软件名城,加快开源软件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增强软件信息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步伐。
一、南京开源软件发展存在的不足
1. 缺乏开源软件基金会和开源代码托管平台
缺乏自主的开源软件基金会和托管平台,即使市内企业参与的国内开源软件基金会和开源代码托管平台也大都由北京、深圳主导,缺少南京基因。
2. 缺乏优秀开源软件和领军性企业
一方面,我市企业开源项目仍主要集中于应用软件领域,在基础性核心软件的开源方面还十分欠缺,而且不少企业出于成本和效率的考量,更倾向于依托或直接使用国外主导的成熟开源软件。另一方面,缺乏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开源领军企业,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具有较明显的差距。
3.缺乏优秀开源专业人才
一是专业型人才缺乏,特别是缺乏既掌握相关软件技术又具备开源生态运营规则和战略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开源教育支撑技术及平台资源不足,缺乏高校与重要企业联手建立的、以开源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平台。三是人才外流现象较为突出。由于人才短缺问题突出,企业间的人才竞争激烈,导致市内一些优秀软件人才外流。
4. 开源软件及开源社区的维护存在较大困境
一是缺乏良好的、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加上国内用户付费意愿普遍较低,致使不少企业存在较大的维护资金缺口,一些项目面临被出售或停止的结局。二是不少中小型科技企业由于影响力较小,且其开源项目大多集中于自身的应用领域,普适性不强,因此,其项目缺乏足够的关注度和参与者,企业难以实现项目的持续更新和维护。
5.开源软件发展的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是行业规范和法律保障不完善。当前开源软件发展所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是2020年《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2013年《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其中内容已难以适用于开源软件的发展需要。而且,由于企业参与的主流开源项目许可证大多由外国编制,术语与解释原则主要适用于外国法律,使用者对其表述的理解不够充分或存在法律差异,极易触犯外国法律规则。二是企业对知识产权风险缺乏足够认识。一些企业在开源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开源即免费的误解,忽视了开源软件公开和共享的边界,极易导致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三是大量开源项目和组件存在安全漏洞,且很多项目没有查找并修复漏洞的响应机制,部分企业内部也缺少必要的安全检测要求和规范,极有可能给商业产品和业务领域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二、促进南京市开源软件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是加强相关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制定。组织相关专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尽快编制并出台关于开源软件及其社区建设的相关规划文件。通过地方性立法的方式,加快开源软件发展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对开源软件许可证协议进行司法界定,提供对违反许可证协议具体行为的解释说明。二是支持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开源社区。支持南京相关领域内龙头企业,打造自己主导的开源社区,全面提升社区的代码托管、项目迁移、代码审查等能力。鼓励成立若干专业化的开源组织,培育形成基础软件、云计算和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开源生态系统。依托第三方机构,对生态进行开放性、知识产权、贸易安全风险等方面的评估,协调企业间形成稳定的互信机制。三是以提升开发效率为导向打造开源代码托管平台。积极打造南京开源代码托管平台,通过商业化的战略经费补贴,推进平台在技术和运行模式上的不断改进。以实际利益驱动龙头企业、新兴领域专业企业将自身高价值开源项目托管于平台。
一是培养南京企业的开源精神。指导企业制定开源软件发展规划,针对重点开源项目定期公布企业贡献统计,对贡献度大的企业给予奖励。组建开源生态企业联盟,鼓励企业通过合并、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二是培育优质核心开源项目。聚焦基础软件、云计算和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培育一批基础性的开源软件项目,提升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原始创新能力。三是创新开源项目运营方式。鼓励企业开展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研究开源生态的培育、成长和发展机理、商业运作模式以及开源生态的构建方法。面向本土开源软件企业开放政府市场,提升本土开源软件企业特别是国产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企业综合实力。
一是加大对国外开源软件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设立开源人才专项计划,加大对深入了解国外开源软件生态构建,并具备丰富实操经验的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二是加强开源生态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产业内专业技术人才与生态运营人才创造更多合作空间与协同机会,鼓励技术人才以借调、挂职、轮岗等方式深入参与生态运营性事务。三是创新开源生态建设人才的培养模式。在高等院校中普及Linux操作系统,鼓励高校开设与主流开源软件如Openstack、Hadoop等相关的课程。推动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联合培养机制,加强开源软件生态运营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训练与探索。四是完善开源生态建设人才的激励和容错机制。建立开源软件人才认证体系,设定多层分级的认证称号及标准,建立开源人才推荐机制。
一是建立动态化的全球软件开源生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对南京企业参与较为广泛,且由国际龙头企业或国际开源软件基金会控制的开源软件生态,以及以国际开源软件代码托管平台为依托形成的开源软件生态,就可能面临的出口管制、知识产权、代码漏洞等安全风险进行系统性评估。二是构建国际开源软件生态安全应急防控机制。针对目前南京企业参与较为广泛的各类国际开源软件生态可能面临的各种限制风险,建立针对性的应急防控措施储备,提前布局备用替代方案和应急反制方案。三是提高开源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南京企业对开源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避免知识产权侵权现象。加大对软件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肃处理各类侵权案件。深入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严厉打击各类盗版软件。